连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二)
时间: 2021-07-19 11:21

  第二章 培育高质量发展动能,建设实力连江

  更加积极主动承接福州乃至闽东北地区的产业转移,主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形成以海洋经济为基础、先进制造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和数字经济为导向、都市农业为补充的产业体系,提升创新能力、质量效益,加快集聚创新要素,将连江打造成现代产业新高地,加快建设海上实力连江。

  一、向海开发,推动发展海洋产业

  (一)海洋渔业

  提升水产品育种环节。积极利用产地资源优势,加快鲍鱼、海带种业工程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发展高产高优的法国、澳洲生蚝等单倍体牡蛎品种及大黄鱼、石斑鱼、南美白对虾等高优品种;支持企业开展水产养殖新品种育苗、养殖试验和新技术、新模式应用。重点发展深远海渔业养殖。加快开展养殖浮球替换工程,用更环保的塑胶浮球替换泡沫浮球;推动马船、振华重工及民营企业优化应用深远海养殖平台;支持发展游钓型、投礁型、底播型、装备型和田园型海洋牧场,重点在黄岐半岛、定海湾及晓澳地区围绕鲍鱼、对虾、海带、紫菜、缢蛏等特色品种,打造全省最大的海洋农牧基地;鼓励养殖基地采用“光伏+渔业”、“风电+渔业”等“新能源+渔业”的绿色发展模式。加快发展远洋捕捞业。扶持宏东远洋渔业、连江远洋渔业、福州正冠渔业等远洋公司发展壮大,通过境外养殖基地开发建设、国外捕捞业的发展,加快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完整的远洋捕捞产业链。

  (二)食品加工业

  提升传统特色优势产品,支持百洋海味、日兴水产、天源水产、官坞海洋、亿达食品等龙头企业发展鲍鱼罐头、海带制品、鱼丸、鱼面等传统特色优势产品,支持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升级生产设备,推进智能制造,实施技术创新。发展以鱼浆、海带等散装水产品为原料,生产高档综合蟹肉、鱼翅等合成水产品。积极发展休闲食品。依托亿达食品等食品行业龙头企业,提升内藻类等产品的精深加工程度,积极发展休闲产业。

  (三)海洋生物制品业

  发展海洋功能性食品产业。加强与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省内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加快从鱼类、贝类、海藻、水母类及虾、蟹壳类等海洋生物资源生产以DHA、聚氨基多糖类、海洋活性物质等为核心的海洋功能性食品。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扶持与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百洋、日兴、亿达等水产食品加工企业引进新工艺、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发展一批水产精深加工企业,重点以宏东食品(软骨素)、高龙生物等企业为龙头,壮大产业集群。积极探索生物医药创新研发及培训基地的建设,实现连江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

  (四)海洋现代服务业

  加快水产贸易流通产业发展。建设海峡现代农产品物流园、宏东水产品交易市场,完善水产品交易供应链体系,积极谋划建设水产品拍卖中心,建设远洋水产品展示、交易、冷藏加工、保税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化远洋渔业综合配套服务园区;积极发展第三方水产检测认证机构、第三方兽医检测实验室,承担水生动物产地检疫。涉海金融服务。继续支持养殖协会、渔业互助组织发展,创新和推广联保贷款、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等模式;探索发展扇贝养殖风力指数保险、鲍鱼养殖气温指数保险、牡蛎养殖风力指数保险等个性化保险金融产品。特色海事服务。完善渔需物资补给,构建远洋渔业生产、生活物资采购配送体系,为远洋渔船提供最好的后勤保障;优化完善海事服务,支持企业开展船舶经纪、船员教育培训等活动;加快建设专业化第三方船舶管理市场、船舶配套产品交易市场等专业市场;支持北斗在海事服务中的应用。

  (五)海洋环保与应急产业

  海洋生态环保。发展海洋环境监测设备制造企业,支持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的途径,推进海洋立体监测传感器的研发与产业化。发展海洋污染治理装备制造企业,重点发展船舶油污处理、船舶港口噪声治理、海洋重金属污染治理、海洋漂浮垃圾收集处置等设施,配套发展海洋污染监测检测设备。培育专业化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公司。海洋应急装备。发展先进海上应急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卫星定位装置、救生电台、光烟信号管、救生信号枪、太阳反光镜、闪光标位器、救生吊具、救生圈和生命体征监测设备等搜索定位装备、捞救装备和救治装备。海洋观测网。通过投放浮标、潜标及海洋环境监测组网,完善连江海域立体观测网络建设;建设县级海洋牧场观测网和管理中心;建设远洋渔业鱼群预报观测网络,支持面向全球渔场定期开展生产性探捕调查。

  二、质智互进,推动发展先进制造

  (一)新材料

  做深己内酰胺产业链,加快推动申远新材料二期项目建设,进一步巩固全球最大己内酰胺生产基地的地位。推动申远新材料与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海西研究院等加强技术研发合作,将己内酰胺向工程塑料领域做精做深。做大精细化工产业链。加快推动申远新材料公司与配套企业合作,发展制氢、合成氨、氧化法环己酮、苯胺、防老剂及其他高端化学品产业链项目。做细电子级化工产业链。加快引进建设电子级化学品项目,主要生产芯片制造用的各类高纯超净试剂,填补国内电子级化学品高端市场空白。拓展其它新材料产业领域。延伸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发展高性能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异丁烯基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特种聚酯材料、复合材料及加工等领域;培育发展福建优势新材料领域,发展新一代光电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先进钢材材料、石墨烯材料等。积极创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依托福州、厦门的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申远依托欧洲研发平台在福州设立分支机构,建设中科院福建育成中心、先进化学品产业基地。

  (二)海工装备业

  做大远海渔业装备产业链,以渔业装备“低成本化”为核心目标,加快大型深远海养殖装备组装场地建设与提升,争取振华重工等装备总装建造企业到连江本土进行生产;积极发展鱼泵、网衣清洗装备、水下检测系统、海水供能系统、防污涂料等上游装备技术相关企业;加快形成集方案设计、融资租赁、维修再制造和系统集成于一体的养殖平台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培育小型、轻型特色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对接福州市物联网产业基地,积极引入物联网制造型企业、海洋智能装备企业,加快物联网技术在海洋装备中的应用,重点发展水下探测装备、水下救捞装备、休闲渔业装备等小型、轻型特种海洋装备。

  (三)能源供应业

  提升传统煤电能源,加快华电三期、神华煤港电项目建设;加快煤电脱硫等节能减排改造,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在可门开发区积极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鼓励发展低热值煤、煤矸石发电等综合利用;依托可门港申远等用电大户和发电大户,探索“直供电”模式。加快水电厂绿色转型。强化安装生态机组、增添放水口、修建堰坝等生态改造手段,发展小水电站的生态旅游。探索风电、潮流能、波浪能等新能源开发。推进白云岭风电场的升级改造,鼓励分散式风电试点发展,争取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源项目、研究机构落户连江。加快发展智能电网。提升电网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水平;发展储能技术,逐步推广智能电表,提升需求侧管理水平;改进电网技术,提高电网效率,增强电网更加灵活吸纳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的能力。

  (四)机电产业

  升级传统机电企业,支持企业技改升级,推动智能制造示范试点。加大引进高投入、高技术、高附加值机电制造项目力度,着力培育发展工程机械、电工机械、环保设备等产业。推动传统制造企业“腾笼换鸟”,加大部分关停企业的清理力度。加快发展纺织机械装备产业,鼓励和引导纺织化纤龙头企业通过开展收购兼并、强强合作等向纺织机械领域迈进。

  (五)船舶修造业

  做强、做实远洋渔船修造业,积极支持引导修造远洋船舶企业转型升级,加大对马尾造船、瀚海船业、泰源船业为核心的远洋渔船修造产业扶持力度。提高本土设备装船率和本地产品配套率,通过政府采购、成立合作组织等多种方式,促使渔民、企业使用本地的船用设备、船舶备品备件、海洋工程材料、渔机渔具等。推动海洋船舶企业高技术化。支持马尾造船、瀚海船业、泰源船业等船舶总装企业建造高技术船舶,重点发展游弋式养殖工船、海上水产加工船、南极磷虾捕捞船、专业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等高技术渔业船舶,深海采矿船、风电运维船、风电安装船等海洋工程船与辅助船,及军品船舶等高技术船舶。

  三、精准引流,推动发展现代服务

  (一)现代物流业

  依托福州现代物流城、可门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建设铁路货运枢纽,加快福州现代物流城铁路物流中心、高铁快件转运中心、大宗生产资料商贸物流中心、多式联运服务中心等功能区建设,推进福州现代物流城项目列入国家物流枢纽中心。建设冷链物流基地,依托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及本地渔业资源,加快宏晟冷链物流园、福州现代物流城冷链仓储基地等冷链物流项目建设,加快形成更多冷链物流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商贸服务产业聚集,加快福州现代物流城流通加工基地、城市物流配送中心、生活资料商贸物流中心、超级分拨中心等功能区建设。推进智慧物流与智慧港口建设,加快云计算、物联网、北斗导航及地理信息等技术在物流智能化管理方面的应用,推进可门港试点智慧港口项目。加快发展对台物流,支持黄岐镇拓展对台跨境物流通道。加快龙头企业培育与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引进有实力物流企业,积极扶持可门物流、华电储运等现代物流企业,加快建设正祥、万维、海峡现代农产品物流园、普洛斯(连江)物流园等项目。发展和培育物流集成服务商,鼓励无车承运人等现代物流业发展,鼓励集“贸易、物流、金融”三位一体的综合型物流企业发展,引导单一型物流企业向综合型现代服务企业转型。

  (二)旅游休闲业

  以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为契机,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扎实推进“三色连江”建设,重点建设红色温泉旅游、绿色生态旅游、蓝色海洋旅游,丰富“三色连江”旅游产品体系,融合发展工业旅游等其它主题旅游。实施品牌战略工程,通过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抖音等自媒体及广告宣传、推介会多种传播渠道。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路网、酒店、厕所、旅游标识、民宿、泊车配套,完善A级旅游景区、三星级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特色村、金牌旅游村、全域生态旅游小镇、乡村旅游休闲集镇及星级饭店等游客集中区域的游客服务中心功能服务设施。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推进旅游综合监管,推行“红黑名单”制度,制定和出台《连江县全域旅游民宿管理办法》,提高旅游公共服务品质。加快打造全域旅游路线,打造温泉古都精品之旅、历史文化精品之旅、游艇休闲精品之旅等精品旅游路线,鼓励每个乡镇各策划和培育自驾游线路,加快乡村旅游路线、红色旅游路线的开通。构建智慧旅游体系,加快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智慧旅游体系,建设旅游大数据监控调度中心。

  ——温泉养生旅游。依托贵安温泉旅游区,发展“温泉+生态景区”、“温泉+运动健身”、“温泉+医疗养生”、“温泉+会展”等旅游产品,延长温泉旅游产业链。

  ——滨海度假旅游。依托黄岐半岛滨海旅游区、环马祖澳旅游区、闽江口风景名胜旅游区,推进滨海旅游项目建设,发展滨海旅游、滨海度假、“滨海度假+渔业”、“滨海度假+运动”等产品。

  ——红色文化旅游。依托凤城、琯头、潘渡、透堡、筱埕、黄岐等乡镇红色教育资源,发展以红色文化建设为核心的党建旅游、红色教育旅游等产品。

  ——乡村农业旅游。依托北部乡村风情旅游区,推动乡村旅游特色村、乡村旅游精品示范点、乡村旅游休闲集镇等乡村旅游品牌申报与创建,鼓励花卉婚庆游、苗木休闲游、林业休闲游、牧场体验游、渔业渔乐游、大田景观游、文化技艺游、田园度假游等产品。

  ——科教体生态旅游。围绕“两山两道两江”(青芝山、长龙茶山、步道、骑行道、闽江、敖江),打造生态旅游精品,围绕电竞产业发展,发展电竞旅游产品。

  (三)商贸服务业

  加大中心城区商贸服务业集聚水平,推进青塘片区“退二进三”。合理发展城市商圈,完善万家—龙芝—时代—万星—永得利广场等商圈的配套建设,加快超市、影院、美食城等重点项目入驻商圈。打造以餐饮、休闲、娱乐、健身、家居等为主题的特色街区和文化街区,形成一街一品的城市商业名片。发展夜色经济,在建设魁龙坊夜色经济体验示范街区基础上,重点推进万家、万星、永得利、时代广场等城市综合体以及贵安旅游区夜色经济提档升级。大力扶持和发展专业市场、商品批发零售市场,做大建材交易市场和水产交易市场,建立健全各乡镇中心区域的商业设施,鼓励引导大中型流通企业向广大农村市场延伸。加快发展 ,推动制造业主辅分离工作,重点引导规上工业企业剥离商贸业务在连成立销售公司。

  (四)金融服务业

  推动金融服务业集聚,引导更多的银行类机构到连江设立各类专营机构和后台服务中心,积极申报设立科技银行、金融仓储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新型金融业态。发展新金融模式与业态,立足连江产业实际,引导金融机构开发“仓单质押”“金融数字授信”等多种金融产品;继续实施海峡?连江周转贷业务,加强企业周转贷业务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开展农村小额保险、科技保险、物流保险,鼓励发展商业养老和健康保险;加快县内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发展。探索发展渔业金融,引导宏东水产品交易市场等探索发展水产品供应链金融业务,引导涉农金融机构通过渔业大数据、互助保险等模式解决渔业融资难题。鼓励开发区与金融机构开展投融资合作,探索推广工业园区厂房按揭贷款模式。大力扶持企业上市,积极推动企业强强联合、对外并购和重组整合。创新投融资模式,成立产业投资基金,引导民间资金进入产业投资基金,支撑连江重点产业建设。严格防控涉众型金融风险,严厉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

  (五)健康养老业

  加快健康养老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发挥生态、滨海等自然优势,策划引进一批休闲、度假、康复、保健、养老、体育健身等方面的好项目。加快与台湾知名健康服务企业合作,借鉴其先进的医疗技术、健检理念和健康产业策划营销,培育一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养老、托幼、文化、医疗、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各种便民服务业。加大政府投入和土地、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养老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养老设施城乡一体化。

  (六)现代建筑业

  鼓励发展建筑业总部经济,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引导建筑企业回连江建设,支持畅元建筑、百盛建设、中马建筑、晓澳建筑等建筑企业设立总部。鼓励建筑资本创新创业,引导建筑资本发展室内装饰设计等设计创意产业。鼓励企业发展跨界地产,重点发展旅游地产、养老地产、科技地产等跨界地产,多渠道促进房地产稳步发展。

  四、外联内引,推动发展数字产业

  (一)电子商务

  集聚发展电子商务,依托福州软件园连江分园等载体,集聚一批电商企业,融合发展面向电子商务的信息处理、数据托管、电子商务咨询、代运营等专业化外包服务。打造电商孵化基地,引进知名电商企业,依托福建商学院等院校的人才资源,在软件园建立电商创业孵化基地。推动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引导特色农副产品拓展互联网市场,促进大批量农产品进行网上交易,支持商贸企业依托线下品牌、客户资源优势,积极实施企业“上云上平台”行动。建设智慧旅游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旅游营销推广。支持直播电商发展,培育利用网络直播模式销售连江土特产品的创业者,打造连江“网红人物”、“网红产品”、“网红品牌”。发展实体新零售创新,支持新华都“淘鲜达”、永辉超市“永辉生活”、沃尔玛“京东到家”、华润万家“万家APP”等新零售新业态发展。

  (二)数字创意

  培育发展电竞产业,提高连江电竞品牌知名度,制定更加积极的产业政策。加大数字创意产业招商力度,重点发展数字影音、动漫游戏、数字广告、网络文学等产业,引导数字创意产业集聚福州软件园连江分园。发展其它文化创意产业,逐步培育文化创意研发设计、产品生产、推广销售等文化创意产业链,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化创意品牌,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中介机构。

  (三)大数据产业

  加快占领IPv6部署市场。抓紧国家扩大部署IPv6的机会,支持万物易联抢占IPv6部署市场、高速联网等其它网络增值服务市场;争取筹建IPv6测试认证实验室,依托万物易联抢占IPv6技术高地,“以点带面”加快发展IPv6产业链。引进重点大数据企业。以软件园为依托,重点支持掌握大数据核心技术的企业携带知识产权落地连江;重点支持数据资源型企业在数据共享的前提下在连江建设数据资源中心;重点引进知名大数据企业总部或东南区域总部。建设旅游大数据平台。利用旅游、气象、交通等政府部门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大数据资源,加快培育旅游连江本地大数据产品和服务企业,发展连江特色行业大数据平台。发展物流大数据平台。支持壮大软件园无车承运人物流大数据平台,支持物流大数据企业将更多职能部门迁入连江,支持建设货车运输后市场。

  (四)智慧海洋

  引导福州物联网企业落户连江,支持企业参与海洋探测传感器、海洋环境监测与探测装备、北斗卫星海洋应用服务、海洋立体监测与大数据服务等智慧海洋方面的市场开拓与研发。引导连江渔业产业增加智慧海洋需求,扩大智慧海洋产业内部市场需求。建设智慧海洋研究平台,联合福建海洋研究所、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等相关研究机构,推进海洋观测和海洋研究计划,争取项目落户连江。

  五、多维互补,推动发展都市农业

  (一)生态基础农业

  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守耕地红线,防止耕地抛荒撂荒;大力推广粮食作物新品种,落实各类优质、专用、高效重点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项目;开发新型植保机械,推广绿色防控和生物防治技术。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加大对钢架标准大棚、智能温室、水肥一体化、滴灌、喷灌等农业设施,及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等的建设力度。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推进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推进敖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施,规划实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加强种业育种和繁育创新能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种业体系,加强种业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重点建设茶叶、名优林木、花卉等种质资源圃,推进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种业国际合作。加强福建黄兔、东塘水蜜桃、东岱葡萄、东湖早枇杷、纽荷尔脐橙、福桔等具有连江地方特色的优质品种保种选育工作。积极引进适合全县种养的设施专用型优良蔬菜品种、早熟落叶果树和晚熟常绿果树等水果优良品种。

  (二)特色优势农业

  大力发展名优特新经济作物,加快发展茶叶、畜牧、水果、蔬菜、花卉、竹木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果蔬特色产业。在东岱、东湖、丹阳、潘渡、蓼沿、长龙大力发展特色水果,在官坂、透堡、马鼻大力发展高优蔬菜,在长龙大力发展高山反季节优质蔬菜。做大做强畜禽蛋鸡特色产业。提升丹阳市级现代蛋鸡产业园建设,以国家级畜禽标准化养殖场福州华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打造蛋鸡(肉鸡)生产、销售、加工等产业链。做大做强花卉产业。大力扶持名贵花卉产业发展,培育一批名优兰花、樱花及鲜切花新品种,推进福建兰和园兰花培育基地、福建丹樱生态公司樱花新品种引进、福州樱甸园森林人家樱花园、福州丹芯园艺鲜切花智能温室等项目。做大做强茶叶加工产业。提升长龙市级茶产业园建设,进一步扶持茶园基础建设,推进标准化茶园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加工企业进行厂房改造、设备更新,做好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等认证。

  (三)休闲农业

  采取点状供地、调整空间规划等方式帮助解决休闲农业发展用地问题。发展山区生态休闲农业,重点发展贵安开心农场、丹阳和煦阳光生态葡萄园、丹阳镇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新洋村、敖江福建绿源现代化生态农庄、长龙八国风情生态茶园、东湖天竹畲家风情园等。发展滨海休闲农业,重点发展百胜牛头山休闲渔业基地、晓澳赶海小镇休闲农庄、东岱千亩葡萄园、筱埕官坞渔村、定海古城、黄岐、苔菉滨海游、东岱—晓澳—筱埕—黄岐—苔菉滨海港湾农渔休闲聚集区等。发展郊型休闲农业,重点发展江南梅洋生态村庄、浦口中麻渔家傲农庄、琯头望江园休闲农庄等。

  (四)品牌农业

  推动质量兴农战略。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1213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一品一码”全过程可追溯体系建设,重点提高基层监管能力,将全县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列入可追溯体系。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控制,积极创建市级以上农作物标准化、畜禽养殖标准化、水产养殖标准化示范(园)场。实施品牌建设行动。发展丹阳肉燕、丹阳线面、黄岐鱼丸、奇达鲍鱼、下屿肉燕、安凯白等传统美食品牌;做好连江鲍鱼、连江海带、连江虾皮、连江丁香鱼等渔业品牌建设推广,实施“鲍鱼品牌年”发展战略,做大做强“松芦湾”等连江鲍鱼品牌。

  (五)数字农业

  依托乡村振兴智慧平台建设,发展数字农业。推广农业数字技术,加强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北斗导航、自动控制及软件技术等技术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应用,包括农业智能环境监控系统、农产品安全质量追溯系统、农业专家知识库、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等。依托乡村振兴智慧平台建设,发展农村电商,引导特色农副产品和渔产品拓展互联网市场。发展数字化新型农业,利用数字化技术发展设施农业、订单农业、“互联网+农业”、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农业,促进农业组织化、规范化、品牌化。引导农民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面应用互联网,发展“互联网+农业”。

  (六)经营模式优化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县及家庭农场示范县创建工作。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和技术优势,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发展壮大单体农民合作社、创新发展促进联合与合作、提升县域指导扶持能力,增强农民合作社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创新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按照自愿原则开展家庭农场登记,扶持种养大户领办或创办现代家庭农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鼓励将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入股参与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鼓励村集体领办创办合作社及其他各类服务实体,鼓励经济实力强的农村集体采取股份合作、产业联动、定向帮扶等模式与其它主体合作。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推进一批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和行业技术开发基地、中试产业基地建设,造就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六、引擎换挡,推动产业动能转换

  (一)打造标准化园区

  分类推进标准化园区建设工作。重点以连江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以可门经济开发区、贵安温泉旅游区等为辅助,落实贯彻《福州市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和《福州市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十位一体”工作实施方案》,从园区规划、土地集约、产出效益、基础设施、生活配套、管理服务等方面,建立工业园区标准化体系,推进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强力引擎。加强标准化园区建设工作与考核。狠抓标准化园区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设施完善、园区景观整治、节约集约用地、创新驱动、招商促落地、投融资、管理服务工作,制定相关的考核标准,对全县园区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考核评价,每年度设立园区高质量发展正向激励专项资金,用于园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工作和正向激励奖励等方面。强化标准化园区建设保障。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加强园区用地保障、推进企业“退城入园”、加大人才引进支持。

  (二)提升创业创新能力

  打造创新平台。引导和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和技术中心。打造由县级公共研发平台与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组成的公共研发平台体系,设立县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中心,加强国家或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各类公共技术平台建设,重点抓好海洋渔业、农业科技、海洋食品与生物医药等平台建设。鼓励各类园区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在科技园区设立各类研发平台,集聚科技创新人才、资金和项目。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创新政策、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创新服务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对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能力,增强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积极推动人才、资金、项目等创新要素加速向科技型小微企业集聚,激发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活力。发展“众创空间”等孵化器。利用福州软件园连江分园、小企业创业基地、存量厂房以及城市低效用地,积极引导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参与众创空间建设,鼓励推广创客空间、创新工场、创业社区等新型孵化模式。

  (三)优化科技体制机制

  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鼓励建设各类技术交易平台,发展壮大技术交易市场。鼓励举办拍卖会和发布会、网上展示、成果推介、路演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开展技术成果精准对接。培育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科技中介机构,鼓励国内外技术转移机构在我县注册成立分支机构。支持建立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培育一批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完善支持企业研发和创新政策措施。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政策体系,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强化高新技术认定培训和政策宣传。出台支持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快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实施科技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各类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培养。同时建立健全科学技术人才引进机制,为人才在落户、子女就学、社保、医疗、住房等方面提供便利,对于高精尖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引进,鼓励挂职兼职、项目合作、技术咨询等方式柔性引进。强化科技基础支撑。推动信息化科普工程建设,努力打造联合大科普工作格局。加强科技工作者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共享共建机制,更好地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加强县级科技场馆建设,进一步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四)打造人才集聚三张牌

  打好人才“培育牌”。强化金凤引领技能系列活动工程,组织辖区内优秀人才分享各自领域技术成果和个人成长成才经验。实施“本土职业人才培育”计划,依托福建商专、福州理工学院等高等院校,建立与本地产业需求对接的职教体系,开展技术研究,培育专项人才,加快形成适应产业转型发展的人才梯队。实施“创业苗圃”计划,鼓励科研人员、大学生、回国回籍优秀留学毕业生创业,支持连商回归创办科技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探索“人才+资本+环境”模式,培育一批高附加值的产业项目。打好人才“磁力牌”。加快我县人才集聚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人才促进会引才聚才作用,借鉴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工作站的建设经验,针对性地引进深远海智能化养殖、远洋捕捞、精深加工等全产业链专家,对接“数字福州”、5G物联网、人工智能、鲲鹏计算机等产业联盟,吸引高精尖人才向连江集聚。打好人才“服务牌”。打造县处级领导干部挂钩联系优秀人才专家等制度,依托连江县新媒体平台,推广人才工作信息、解读人才工作政策、听取人才意见建议,重点在人才住房补助、子女就学等关键点下功夫,及时兑现人才补贴和项目补助资金,解决引才留才的后顾之忧。

来源:连江县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政策文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