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建设生态连江
以全域生态旅游为重要抓手,加快生态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夯实环境综合治理、生态保护修复、节能减排等基础,加速推进以生态产品价值化为核心的“两山转化”生态体制改革,全力将连江建设成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大美生态连江。
一、加快生态与旅游融合,推进全域生态旅游
(一)加快生态文旅产业建设
围绕贵安温泉旅游区品质提升、黄岐半岛滨海旅游区重点开发、环马祖澳旅游区和北部乡村风情旅游区培育壮大、闽江口风景名胜旅游区振兴,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加快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二)加快打造两大生态旅游走廊
落实“一心两核两轴五区”的旅游空间布局,形成连江全域旅游生态走廊。打造蓝色滨海发展轴。依托省道308黄岐至蛎坞段滨海公路,谋划建设环黄岐半岛滨海公路,连接228国道,形成环定海湾、罗源湾滨海的滨海公路。修复滨海公路海岸生态功能,分阶段实施人工补沙、沙滩养护、废弃堤坝拆除、退堤还海、湿地植被种植、促淤保滩,以及生态护岸、滨海湿地和生态廊道建设等。打造绿色敖江发展轴。连接113县道和308省道形成敖江沿江公路。沿敖江水系和沿江公路,改善基础设施,布置水系景观带,建设商业配套,打造绿色敖江绿色景观带。
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山水林湖田保护
(一)实施顶格生态标准管控
严格落实环保“三线一单”制度,按照福建省制定的“三线一单”管控制度实行空间管控,严格项目准入。加载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考核,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监管,加强建设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管。统筹融合生态保护红线、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生态损害赔偿等管理制度,切实推动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构建严密的生态环境管控体系。
(二)加快推进环境综合治理
健全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机制,完善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和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和重污染天气应对。深入开展水环境治理。实施城区内河水系连通及生态补水工程,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工作。重点推进城区污水管网修复、农村生活污水标准化运维提升改造、城镇与园区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加大力度开展海漂垃圾治理。开展土地污染综合治理。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完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实现污染地块开发利用全流程监管。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开展工矿企业污染遗留场地、工业园区等高风险地块的修复工作。推行多元化废弃物治理。积极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力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全面整治飞石垃圾填埋场,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进程。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点创建活动,建立农村废弃包装物和农膜回收机制,探索畜禽粪便多元化利用新途径。
(三)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打造山水林湖田草共同体。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完善敖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机制,开展敖江美丽河湖建设试点,重点推进水环境保护与改善、矿山治理与修复、水土流失防护与治理、森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整治与土壤改良等五大工程。加强海洋环境生态保护修复。逐步改善海洋养殖环境,开展海洋生态环境本底调查和海洋污染基线调查,加大重要渔业水域保护力度。落实《连江县海水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提升监测能力,实现绿色发展。加快重点生态区位林分补植修复。完善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护机制,建立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和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推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降低耕地开发利用强度,积极探索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全面推进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对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实行总量和强度双控。
三、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建设绿色生产生活县
(一)全面推动能源节约
推动能源管理体系、计量体系和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开展能源评审和绩效评价。实施建筑能效提升和绿色建筑全产业链发展计划。推进能源综合梯级利用。以提高企业能源使用效率为目的,进行工业锅炉改造、电机系统效率提升、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升级节约和替代能源的技术和工艺。
(二)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发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引导管控作用,最大限度保护农业生产用地,促进形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城镇空间体系。强化产业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协调衔接,统筹各业各类用地,重点保障与区域资源环境和发展条件相适应的主导产业用地。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交通枢纽等公共空间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和供地方式,提高土地利用强度。
(三)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优化水资源配置,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全力推动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持续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实施农业节水行动,大力推广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推进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开展工业节水,积极推广污水处理再生利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强节水技术改造,完善企业内部节水管理。推进城镇生活节水,加强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和维护管理,不断降低供水管网的漏损率,定期开展用水效率评价。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鼓励渔民积极发展生态型循环养殖等智能化、工厂化养殖,提高养殖设施和装备水平,完善循环水和进排水处理设施。开展工业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节能技术更新改造,组织申远新材料、可门华电、恒捷实业等企业进行节能项目的升级与创新。延伸产业链条,鼓励工业园区内上下游及配套企业的落地建设,逐步形成了企业内“小循环”、链接产业间“中循环”、带动区域内“大循环”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五)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打造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优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城乡环境。建立绿色生活促进机制,推进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大力培育城乡居民生态文明意识,进一步完善乡村生态环境监测市级网格员、人员和装备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乡村生态环境监督。
四、加快生态体制改革,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一)深化生态资产产权制度改革
完善自然资源产权体系,建立自然资源空间基础数据库和动态监测系统。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持续抓好省级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成果复制推广工作,加强与金融部门等沟通对接,探索建立海域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市场化运行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积极构建完善的生态产品市场体系与商业模式,重点解决自然资源权属、生态产品量化定价、交易平台与流程构建、社会认同、全流程监管与规范等关键性问题。探索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总结提炼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经验。
(二)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责任体系
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领导目标责任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体系,强化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控、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管理。完善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加快构建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调、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深入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落实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三)完善生态资源高效利用制度
健全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扎实推进火电、钢铁等行业用能权交易工作。完善碳排放信息报告和核查、碳排放权配额管理和分配、碳排放权交易运行等制度体系。建立排污权交易与排污许可对接机制,统筹解决企业发展排污、能耗等指标问题。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推动绿色基金发展,完善绿色项目市场化投融资运作机制,探索创新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